四川陈窑埂仿古建材有限公司
Sichuan chenyaog grey til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青瓦做顶的已历百年的老瓦房,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有节奏地滴在已积水的阶下,仿佛是多情少女弹奏着的倾诉婉转心曲的琵琶声……
凝视着屋顶那片片颜色已经黯淡的青瓦,我的思绪也变得朦胧而悠远,就像天空缓缓飘移着的灰白的云絮……
一
据说,青瓦烧制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那么,出身于泥土的青瓦家族,一定目睹了盛周灭商时鹿台和大秦覆亡时阿房宫的冲天烈焰,一定俯视过唐宗宋祖浴血征战凯旋还朝时的猎猎旌旗。而当手挽弯弓的蒙古大汗规划大都蓝图时,一定会用他书写了历史的手抚摸过那片片青瓦,当康熙大帝踌躇满志站在皇宫城楼上远眺都城那鳞次栉比的青瓦屋顶时,心中一定也会涌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深敬仰和一种厚重的责任感。
我们常常惊叹于商周青铜器的巧夺天工,我们常常沉浸于中华瓷器的精美绝伦。其实,我们也应该把关注、赞许的目光投向那平凡的青瓦。
因为,青瓦的历史几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建筑史,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史,也应该书有青瓦这浓缩着卑微和高贵的精灵的一页。
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卑微的土,加水和成泥,经过勤劳双手的加工和火的煅烧,就成了一片片青瓦,不要小看了这平凡的青瓦啊,它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人类屋顶建筑材料的一次革命。自此,人类告别了仅仅依赖天然屋顶建材的历史,自此,人类可以住进宽敞的房子,自此,诞生了巍峨的宫殿,精雅的亭台楼阁、轩榭斋廊……
普普通通,却片片相接,建筑起琼楼玉宇的青瓦啊。
平平凡凡,却遮风挡雨,庇佑了人类几千年的青瓦啊。
二
青瓦,自被发明、使用之后,就开始逐渐成为了屋顶建筑材料的主角。
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到满清帝国,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一定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当然,看广大的农村是不行的,那里更多的还是茅草屋和泥土做顶的小屋。
相信中国古代、近代,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砖瓦窑,夜以继日地冒着蓝烟,让一批批的青瓦走进城市、走进乡镇,也走进寻常百姓家。
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咸宜的建筑材料,王公贵族用它,政要富豪用它,平民小户也可以用它。这小小的平常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非常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奢;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终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富而负心。
因为它知道,自己只是一枚瓦片,一片青瓦。
三
继青瓦之后,人们又烧制出了各种各样的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屋顶建材,这些材料有的外表豪华,有的材质坚韧,各有优胜之处,各有可取之长。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青瓦的地位,在琉璃瓦、陶瓷瓦、水泥瓦、石棉瓦乃至铁瓦问世后,依旧会有人钟情青瓦。
比如,橘红的、金黄的、酱紫的琉璃瓦光亮耀眼、色彩鲜艳,铺上屋顶金碧辉煌、富丽华贵,更容易显示主人的赫赫权势、凛凛威风,所以皇宫王府、大刹名寺乃至显贵望族都喜欢使用,以显示他们的尊贵地位。但可惜难以普及,一旦走进乡镇市井,立刻就会像一个已经沦落了的纨绔子弟,怎么看也不顺眼了。青瓦则不同,不管落在穷乡僻壤,还是高门名园,都一样朴素,都一样因朴素而别具神采,因朴素而具大家风范。这点似乎和人一样,真正的名流、大师,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无不从民间走来;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几千年来,一片片从泥土里走来的青瓦,就这样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文化。青瓦,成了中国建材史上隆盛不衰的名角,冒着蓝烟的青瓦窑也成了郊外乡间不可或缺的风景。
但青瓦是依然平凡的,不信,你搜遍古往今来的诗词曲赋,涉及建筑的,大多是吟咏雕梁画柱、朱阁轩窗之类的词句,很少见有描绘青瓦的文字。这一方面于作者视觉角度有关,因为他们触目所见常常是廊柱门窗,极少能俯瞰屋顶,另一方面自然也因为青瓦的确是太普通了,似乎很难勾起文人骚客的灵感吧。
从远古走来的朴素无华的青瓦哟。
出身于泥土的平淡无奇的青瓦哟。
四
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是因为和它有过亲密的接触: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
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用水洇好,赤脚或穿上雨靴把泥反复踩过,就是第二天做青瓦的原料了。
木制的转轮(也叫陶钧),加上模具,垫上粗布做成的衬里,取来黄泥,放在模具上,脚踏动转轮,用手沾水塑泥成型,很快就塑成了一个上细下粗的圆筒,用小铁铲削掉上沿多余的毛边,再用模具把圆筒拎到晒场,用钢丝锯把圆筒均匀地锯上两下,分成似断非断的四片,瓦坯就做成了。
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待瓦坯八分干时,沿锯痕把圆筒掰成瓦片,整齐地码在四面通风的瓦棚子里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
我们所用的窑是借着一个高高的土坎挖开砌成的,除了烧瓦外,也可以烧青砖。
瓦坯码好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古人或其他瓦窑点火是否要举行什么仪式,我不知道,反正我们不曾举行,可点火时,还是很庄重严肃的。
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所以师傅的经验很重要。
满脸严肃的师傅一声令下:“住火”,马上会有人送上一捆高粱秸,据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传统习惯,还是确有必要,我就不懂了,反正每次都如此。
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成品的青瓦摞在空场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就会铺上各色各样大大小小房子的屋顶上了。新瓦在铺设之前,往往还要用热豆浆浸泡,再涂上墨汁,这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浸过的青瓦更结实。的确,如果没有猛烈的敲打,一枚瓦片,即使用上千年,不会破不会碎。
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更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的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烧瓦的经历留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学会了细致和耐心,领悟了合作和责任的内涵,理解了做人做事把握尺度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青瓦真可以做我的老师。
青瓦,更像一本书,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才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
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
四川省陈窑埂仿古建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
1、小青瓦系列:机制辊道窑175*180(厚薄)、200*200(厚薄)、220*220、240*240小青瓦,大小头系列。
2、青砖规格:230*110*50、劈开砖系列。
3、青砖贴片:机制和手工60*240和120*240(深中浅三色、厚薄两种规格)。
4、青瓦配件:猫(勾)头、滴水、盖头、花檐(边)、挡沟、三星脊、龙脊花脊、翘角、正吻、鱼尾吻等。
欢迎新老客户来公司参观考察洽谈合作,需要报价请私聊我!
公司网址:http://m.sccygw.icoc.me/
http://www.sccyggj.com/
公司名字:四川省陈窑埂仿古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陈先生139-8138-1005 133-0903-5723(同微信)
公司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古建工业园